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金融是大家关注的一个全新焦点,由于缺少监管和限制,它像一个充满生命力而又懵懂无知的野蛮孩子,正面临着成长路上的各种困扰,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
有人大代表在会上提到“互联网金融不需要专门的法规,像P2P这种信息中介,目前允许没有金融牌照,它不可能为你承担资金的责任”。“每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投资人,都应该有一种精神,就是以风险自担的责任心去拥抱开放的互联网,不要指望风险是别人的,收益是我自己的,这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
的确,相关规范和法规尚未明确之前,在规避投资风险的问题上,还需要投资人自己多花心思。本文为互联网金融业内最常见的陷阱及概念混淆问题的盘点,谨以此献给所有投资人。
1.关于收益:“高息”还“保本”,你信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笔者还是想强调,因为栽在“贪心”这一人性劣根上的投资人实在太多。
很多互联网金融理财机构,尤其是P2P平台,打出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并不少见,宣传也是天花乱坠,什么100%本息担保、没有风险等等。
乍一看,如此之高的回报率确实能够引爆眼球,但如果投资人在激动之余能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20%以上的利息,再加上给平台和第三方的各种手续费,借款人实际承受的借款利率分分钟超过30%,什么类型的企业和个人一年能赚如此高比例的收入?如果经营水平真的这么好,恐怕银行第一时间会挖走这个优质客户,哪里还轮得到出身市井的各种民间借贷机构?
目前,P2P行业平均利率约为15%,主流平台的利率还会偏低。如果利率过高,即使不存在诈骗的主观故意,平台也无法承受长期贴钱的压力,只能走向倒闭或跑路的结局。出于长期发展的考虑,有融网将利率区间选定在9.58%-14.79%,是稳健而又较为可观的利率水平。
2.关于担保:“第三方担保”实际兜底能力有限
很多P2P平台为了强调其安全性,都会宣称有合作的“第三方担保公司”,确实,如此一来平台的可信度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但仔细想想,担保公司收取2%-3%的担保费,却要承担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坏账兜底,这合理吗?且不说有多少担保公司愿意做这门收入和风险极不搭调的生意,就算愿意做,又有多少担保公司真的有这样的兜底能力呢?
综上,引进第三方担保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靠谱,对比来说,有融网所采用的足额抵质押借款模式在防坏账和保证坏账赔付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3.关于还款方式:“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将导致收益缩水
“等额本息”就是在投资期每月返还一定比例的本金加利息,与一次性还本付息和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相比,最终的收益是大大缩水的。
比如:同样的投资金额8.4万元,期限12个月,利率7.84%,12个月一次性还本付息,则第十二个月月末累计本金利息合计90585元,利息收入6585.6元;而12个月等额本金为例,则每月返还7300元(即:第一个月本金还有76700,第二月理财本金还有69400……用于理财的本金越来越少了),到第十二个月累计本金和利息合计87600,利息收入只有3600元。两种不同模式下,利息差别高达1.83倍。
4.关于随时转让变现:没人接棒,累死也只能自己跑到终点
有些投资人由于担心踩雷而对P2P行业一直持观望态度,为消除投资人顾虑,一些平台打出了可随时转让债权、灵活变现的旗号。而个别自认为精明的投资人觉得这样一来,只要自己在项目到期前拿回“本金+收益”就好了,把可能的坏扔给下家。
但其实在资金的马拉松中,转让理财产品就如同传递赛跑的接力棒,一定要有接棒的人,资金的流转才能继续进行。如果没人接棒,拿到最后一棒的投资人,即使累死也只能自己跑到终点,然后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祈祷坏账千万不要掉到自己身上。
5.关于银行托管:实际上它与“本金安全”没半毛钱关系
当看到某互联网金融平台挂着一个大大的银行LOGO,投资人会感觉安全感爆棚,似乎本息安全都得到了空前的保障。但这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疑问,因为银行托管有好多业务,包括资金清算、管理资金流向从出资人到借款人,但这只是避免或降低平台方挪用资金的风险,和投资人的本息安全没半毛钱关系,因为银行只负责清算投到借款人账户里的资金,至于到期能不能兑现,不是托管银行的责任,银行业没有追偿义务。
另外,有些P2P的合同是银行委托贷款合同,除了甲方乙方外,还有银行是丙方,但如果你以为这样一来银行有连带责任,就又错了。因为委托贷款,银行只抽取中间手续费用,负责双方资金清算,不承担任何风险。
看了这些猛料,是不是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依然是小白?不论如何,事关钱的安全,都是大事,我们必须打起精神,注意规避这些常见的陷阱和概念混淆。